![](./upload/god/2011112317202144.jpg)
五年千歲
金鑾宮所奉祀的五年千歲係由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公元1924年)由海上用發動機漁船往東石先天宮祈求王爺公降臨庇佑眾民,民國十四年,歲次乙丑(公元1925年)雕塑寶像六尊為【代天府.王船王爺公(朱府大千歲、邢府二千歲、李府三千歲).五年千歲(薛府千歲、白府千歲、知府千歲)】奉祀。
民國七十年九月董事召開會議對本宮奉祀佛像二十餘尊確實不足配合,旅外鄉親暨本庄信徒及各船隻之所需求迎請奉祀乙節認為非再增加佛像不可函請重建會協辦決議求請聖母指示結果決定再雕塑聖母副身十四尊及往東石先天宮考證五年千歲十尊予以全部完成雕像(代旨李府千歲、太子千歲、包府千歲、葉府千歲、伍年千歲、方府千歲、武府千歲、盧府千歲、羅府千歲、侯府千歲)于壬戌年四月廿三日開光點眼添增殿堂壯擧,尊嚴靈光之照耀,媽祖.王爺神光之降臨.
金鑾宮所奉祀的五年千歲,統稱十三瘟王。在宋朝時代,因十三舉子上京考進士,出遊時遇兩隻蜈蚣精在水源頭施毒,欲加害百姓。十三舉子見狀,允文允武合力以高超絕藝拼鬥蜈蚣精。最後,不幸同歸於盡!皇帝得知,感佩他們犧牲精神,敕封為十三進士,令百姓蓋廟膜拜!並以蜈蚣伴十三進士遊行,以示其德澤!至明朝時,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皇后生水痘,十三進士顯聖治癒,得皇帝冊封為十三瘟王,並得以入丹青,永垂漢史表示隆重尊敬之意
而五年千歲之由來,是為五年祭王醮之意!金鑾宮奉祀五年千歲,是因東石(先天宮)每遇建醮時,都必須以蜈蚣陣出陣,以表示隆重。蜈蚣陣成立於西元一七七七年,即乾隆四十二年,已有二百一十七年的悠久歷史!蜈蚣陣源遠流長,,陣分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一佰零八人陣等。皆以歷史人物;如武將、神將、仙佛等為扮像。而每當出陣之裝扮,都需經媽祖旨意裁決。(鄭福仁先生提供)
而大家常說王爺王爺,到底王爺又從何而來呢?台灣有許許多多的王爺,但台南縣是台灣王爺廟最多的地方,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及瘟王,主角大多為書生或進士(或武將),而台灣的王爺大部分是來自福建,《台灣省通志宗教篇》有詳細的介紹王爺的出處,而《福建通志》卻鮮少錄之,僅『池王爺』一詞,在《馬巷廳志》有記載,台灣王爺的出處,充滿了穿鑿附會的色彩,大多有姓有名亦屬人鬼信仰,即歷史上有功績、有善行、有得道或冤死或捨身示警或覆舟罹難者,經由皇帝或玉帝敕封為神者,隸屬於中天管轄,代天巡狩,綏靖轄域。
而沿海地區的王爺大多為坐船而來的,由於早期中國沿海一帶高溫多濕,瘟疫盛行,民智未開化的人民誤作瘟神作亂,於是製造王船,船上擺放三、五神像,尚有牲畜、金紙、紙紮水手、祭品等,請道士大嗣作法之後,再將其送走,送走之前,信徒會問神要遊天河或遊地河,遊天河即在當地火化;遊地河則是放入海中漂走。由於福建沿海近台灣西南沿海,因此大部分遊地河的王船都漂到了台灣西南沿海,西南沿海的居民,生活較為吃苦,但見著了王船漂來本地,均不吝斥資大祀祭拜,祭典結束後,再依王爺之命,或火化或水流或保留下來祭祀,船上王爺於是留在當地,成了當地的守護神,雲林縣馬鳴山五年千歲,台南縣南鯤鯓五府千歲、鹿耳門聖母廟五府千歲及其王船皆是。